用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转型 ——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平行会议观察

如何认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伦理?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今天,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平行会议上,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教育部门负责人、大学校长和知名专家,从不同角度展开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一个共同的声音在呼唤:人类制造工具,而工具让我们走得更远!

1717123018541 赋能:人工智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当“技术赋能教育”成为当下的流行语,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则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

在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最近的一次期末考试中,学校提供了24种考试形式,其中20种使用了数字技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发展,近3年,学校约有15项发明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专利。”在该校校长图伊梅巴耶夫·詹森特看来,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校能够持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竞争力,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认为,人工智能具有塑造认知、拓展认知和转换认知的作用,重塑了大学的教育、科研、服务和治理模式,为新兴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教育的范式是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我们称之为‘二元结构’,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将形成教师、机器和学生‘三位一体’,并且是教学相长的模式。”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未来的教育将会形成“师机生”三元教学新形态,教师、机器、学生将共同促进智能化教育的发展。

共识: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治理取向

1717122225862 “践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规范,推动构建科学治理体系。”本次平行会议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倡议,明确传达了各国在教育应用中重视数字伦理的共识。

“数字时代,要把人才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表示,要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使数字技术合法、合规、安全地应用于教育领域。科林·贝利也指出,我们要安全、有效和恰当地使用人工智能,帮助学生为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做好准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门主任苗逢春认为,要规范人工智能、培养师生智能素养以及优化教学设计等,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者与人工智能的共存。

此外,认识障碍、技术自持、资本逻辑、规约失灵……面对人工智能诸多潜在伦理风险,人工智能教育伦理安全需要各国不断深入研判、协商和共治。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研究总监阿斯玛·法达拉强调,为合乎道德和公平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教育治理水平至关重要,应完善治理框架,解决潜在的数字鸿沟问题。

国际科学理事会高级总监、未来科学中心主任马修·丹尼斯呼吁,在人工智能融入各国科研系统的过程中,增加数字伦理融入要素,特别关注高质量研究数据生产、存储与分享,并加强国际科研合作。

本文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收到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